法教授法理学主讲老师,中国政法大学教授,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士 (2010)、北京大学法学硕士(2012)、法学博士(2016),美国南加州大古尔德法学院访问学者(2014.8-2015.8),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、法哲学、比较法与法律方法论。

【期刊类】
1、“论法教义学作为法学的核心”,载《北大法律评论》(第16卷·第2辑),北京大学出版
社2016年版;
2、“论指导性案例使用的特点与难点——以102份判决书为分析参照”,载《比较法在中国》
(2016年卷)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;
3、“论指导性案例的使用与滥用——一种经验主义视角的考察”,载舒国滢主编《法学方法论论丛》(第3卷),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;
4、“通过裁判后果论证裁判——法律推理新论”,载《法律科学》2015年第3期,本文同时被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》(法理、法史卷)2015年第10期全文转载;
5、“‘后果考量’与‘法条主义’的较量——穿行于法律方法的噩梦与美梦之间”, 载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2015年第2期;
6、“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的方法论反省——以法学与司法的互动关系为重点”,载《东方法学》2015年第4期;
7、“疑难案件的法哲学争议——一种思想关系的视角”,载《法律科学》2013年第1期,本文同时被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3年第5期转摘;
8、“作为美德的正义与作为制度的法律”,载《中外法学》2014年第4期;
9、“道德难题与立法选择—法律道德主义立场及实践检讨”,载《法律科学》2014年第4期;
10、“英美法中形式与实质之检讨——以法律推理和法律理论为视角”,载《西部法学评论》2014年第1期;
11、“告别司法三段论?——对法律推理中形式逻辑的批判与拯救”,载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2013年第4期;
12、“在‘规范拘束’与‘个案正义’之间:论法教义学视野下的价值判断”, 载《法学论坛》2014年第1期;
13、“以法治消解特权——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”,载《探索与争鸣》2013年第8期;
14、“破解类比推理难题:成因、类别与方法”,载《甘肃政法学院学报》2013年第6期;
15、“走向不确定法律状态下的司法裁判——论疑难案件裁判的经验与方法”,载《西部法学评论》2013年第4期;
16、“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正义理论?”,载《北大法宝文萃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;
17、“当代英美法理学中方法论的转向及其意义——从‘法概念’到‘法理论’”,载《上海政法学院学报(法治论丛)》2013年第4期;
18、“案件为何疑难?——疑难案件的成因再探”,载《兰州学刊》2012年第11期;
19、“疑难案件的语义争议及成因初探”,载《研究生法学》2011年第6期;
20、“法律概念的主权之维:奥斯丁与法律实证主义”,载《研究生法学》2011年第2期;
21、“想象法律:兼评‘马背上的法庭’”,载《当代法学论坛》2011年第2辑。
报纸类
1、“法律推理新论‘新’在哪里”,载《法制日报》2016年8月21日,第12版;
译著
1、[美]安德瑞?马默著《法哲学》(Philosophy of Law)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;
2、[美]理查德·瓦瑟斯特罗姆著《法官如何裁判》(The Judicial Decision),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8月版;
3、[美]罗伯特?乔治著《使人成为有德之人:市民自由与公共道德》(Making Men Moral:Civil Liberties andPublic Morality),商务印书馆2016年待版;
4、[美]弗雷德里克?肖尔著《法律的强制力》(The Force of Law),中国法制出版社待版;
译文
1、[美]玛莎?米诺:“为21世纪培养国际性法律人才”(Making Global Lawyers for the 21stCentury),孙海波等译,载《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》第14辑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,第204-212页。
2、[澳]菲利普?格兰斯:“事物的性情:法意中的自发秩序”(The Disposition of Things: Spontaneous Order in the Esprit des Lois),孙海波译,载《孟德斯鸠的古典法学——<论法的精神>绎读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;
主持课题
1、主持北京大学2013年才斋课题项目“疑难案件裁判的经验与方法”(CZ201309);
2、主持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2015年课题项目“先例规则生成机制的比较研究——以中、美、德三国为考察重点”(CLC2015002)。 [1]

猜你喜欢

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
在线客服